问医生,享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 > 北京天坛医院

高培毅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 神经影像中心
擅长:放射诊断,

已服务患者人数 1.5万

高培毅,男,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影像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临床放射学和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等十余本杂志的编委工作。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神经影像学中心主任高培毅教授是我国著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性病变、先天畸形、感染性病变、变性病和白质病等的研究和诊断有独特的技巧和贡献。他先后获教育部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4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3篇,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北京市人民政府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项和首都医学发展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高培毅教授就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医院工作,在北京天坛医院工作的22年中,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先后15次被评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12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2次被评为医院临床教学先进教师,2000年还被授予“王忠诚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光荣称号。其研究论文《动脉DSA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比赛一等奖。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他参加了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1988年开始进行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论文在国内最早提出了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影像学征象,对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92年至1993年,他在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Fellow)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神经放射学家、美国放射学会主席AnneG.Osborn教授。。在美期间,高培毅教授先后共完成研究课题3项,分别发表在AJNR(美国神经放射学杂志)、Radiology(放射学杂志)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Neuroradiology(国际神经放射学杂志)上。九十年代初,高培毅教授根据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论文《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标准,改写了术前诊断准确率为零的纪录。经过长达五年的临床验证,术前诊断准确率高达80%。此后,高培毅教授继续与美国华盛顿神经病理研究所合作,收集和分析了美国国内的全部相关病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神经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Neurorad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为此,他先后获”王忠诚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和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九十年代后期,高培毅教授又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影像学研究中方法学上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用CT对脑血流灌注进行定量研究。由于常规头部CT动态扫描不能保证同时获得脑组织与所需动脉的图像,因此,技术在头部尤其是脑血流灌注的应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国内外均未见对脑组织灌注进行CT血流定量研究的报道。高培毅教授设计了特殊的检查方法进行CT扫描,将核医学数据处理技术用于CT时间-密度曲线的动态数据处理,通过动态分析模块获取肘动脉及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curves,TDC),对正常脑组织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此项研究解决了CT脑血流灌注定量分析中无参照值的难点问题,填补了国内外CT脑血流灌注定量研究的空白。经专家鉴定,这项研究对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已达到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水平。2000年后,高培毅教授又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脑梗死前期”的概念和初步理论,将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基础以及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变化作为研究方向。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动态CT脑灌注成像及测量软件,并首次建立了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控下的模拟人脑梗死前期低灌注状态的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

同科室医生